深度解析:KOGE和ZKJ暴跌事件背后的真相
最近,KOGE和ZKJ这两种代币经历了断崖式下跌,让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。它们曾经是币安Alpha积分活动中炙手可热的“刷分神器”,但为何会突然崩盘?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和人为操作?
这两个代币因为极高的流动性提供(LP)年化收益和极低的交易滑点,一度成为币安Alpha活动中赚取积分的首选。然而,正是因为它们被当作刷分工具,其价格未能真实反映市场价值,为后来的闪崩埋下了隐患。更糟糕的是,项目方人为地构建了一种畸形的流动性路径,KOGE的退出必须通过ZKJ兑换,这使得KOGE的流动性高度依赖于ZKJ。一旦市场出现波动,这种结构极易引发连锁反应。
导火索是,在币安Alpha规则调整引发资金撤离之际,有三个关联地址同步抽走了774万美元的流动性,直接导致了市场流动性的枯竭。流动性枯竭与合约爆仓形成死亡螺旋,导致代币在短短半小时内蒸发了90%的市值。
这次事件并非偶然,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。最终受伤的,还是那些为了获得币安Alpha积分收益而使用这两个代币刷分的普通投资者。
币安Alpha刷分机制下的“幸运儿”
KOGE和ZKJ之所以能成为币安Alpha刷分的利器,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:
币安Alpha的积分规则过度依赖交易量和LP权重,这使得用户为了获取更多积分,会选择流动性好、交易成本低的代币进行大量交易,即使这些交易可能并没有真实的市场需求。
ZKJ和KOGE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。用户可以通过在它们之间进行对刷交易,制造大量的交易量,从而快速积累积分。
具体来说,这两个代币有以下几个特点:
近乎为零的交易滑点,这对于高频刷量者来说至关重要。
双币池的APY设计,项目方通过算法放大了早期收益。
流动性深度集中在ZKJ路径上,形成虚假的安全感。
合约仅支持ZKJ,这让套利者可以用衍生品对冲单边风险。
正是这些特点,使得“ZKJ-KOGE对刷磨损低”的操作策略在当时的加密社区中盛行。经过市场交易者的测试和验证,这种策略被认为是有效的刷分方式。一旦这种策略在社区中传播开来,就会吸引更多用户采用,进一步促使ZKJ和KOGE成为刷积分的热门选择。
平台规则修改引发的人为操作
6月14日,币安发布公告称,自6月19日起,币安Alpha空投将分两阶段发放:第一阶段,分数达标的用户可优先领取;第二阶段,门槛降低,更多用户可以参与。
这一变化被一些人视为大户提前撤离和LP退出的催化剂。
据社区用户观察,KOGE的项目方一直在添加单边流动性,控制了币价上涨,这也导致了KOGE/USDT的流动性比表面上看到的还要小。一旦有大户抛售KOGE,剩余的LP无法通过KOGE/USDT的池子退出,必然需要兑换成ZKJ,进一步形成踩踏。
与此同时,部分大户在交易所上建立了ZKJ的空头仓位,为后续套保做准备。当市场活跃度放缓、APY下滑、刷量资金减少后,大户开始陆续撤出LP,并将手中的KOGE换成ZKJ,继而集中抛售ZKJ,完成资金退出。现货价格因此快速下跌,ZKJ合约多头仓位大面积爆仓,进一步放大了下行幅度。
分析师追踪到,有三个关联地址在特定时间段内完成了精准协同操作,正是其“撤池 抛售”的围猎行动,成为了此次事件爆发的导火索:
第一阶段:抽干流动性
地址A率先撤除ZKJ/KOGE流动性池,抽走价值429万美元的代币;地址B同步撤资345万美元流动性。这一操作瞬间枯竭了流动性池,使代币失去了价格支撑。
第二阶段:虚假换仓掩护
两个地址将撤出的KOGE对敲换仓为ZKJ,制造链上“天量交易”的假象,诱使投资者误判市场活跃度。
第三阶段:阶梯式砸盘
地址A分批卖出157万枚ZKJ,导致代币小幅下跌;地址B集中抛售100万枚ZKJ,触发KOGE分钟级的暴跌;地址C清仓收尾,接收地址B转移的ZKJ后火速抛售,彻底击穿ZKJ的价格防线。
整个抛售过程采用“低量多笔”策略,避免了大单触发市场警报,直至地址B的集中抛盘引发崩盘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